活得自在

前陣子有機會抽空去台北市立美術館欣賞大師于彭的回顧展,給了我滿深刻的體會。

如果要用一句話去形容于彭的話,我想就是「生長在現代的古代人」。所謂與世代脫節的定義不僅是排斥現代的流行或科技那麼單純,而是當社會都在將人們往一個方向拉的時候,這個人是否能保持一種屬於自己的價值觀。

許多人年輕時經歷的叛逆期來自一知半見,第一次發現長輩其實也會犯錯,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也未必能保證成功或快樂,造成孩子的純真世界被破壞。而同時還沒培養一種能接受不完美,了解人生本就是如此的一種成熟度,因此開始去排斥「主流」,負面形容叫做「為了反對而反對」,正面則是「探索自我價值觀」。

往往年輕人會透過同輩接受度高,前輩不太諒解的東西找到自己的歸屬感,如音樂喜好(大人不喜歡搖滾,但酷酷的年輕人喜歡,所以我就喜歡)、穿衣打扮(大人覺得全身黑色不吉利,我就覺得很潮,而且褲子洞越多越大越潮)。最後反而很多年輕人看起來又都一樣了,因為追求的其實還不算是獨立思考跟判斷能力,而是找尋非「由上而下塑造的主流價值觀」。當然,諷刺的事情是這些潮牌(Nike、Supreme、Thrasher...)其實很多還是有勢力的老人家在掌控的。

不過事實上大多數「大人」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建立模式也差不多。一般學校跟工作教的是「標準答案」,但因為「探索」和「自我價值觀」本身沒有標準答案,因此本質上就很難去教導或推廣。除非是特別去讀哲學的或特定文科類的主修,不然這類的問題我們可能想都沒想過,或覺得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。大人不見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而是累積了多年的妥協和合理化的能力。(我不是在說妥協是壞事,只是觀察這個慣性模式的存在!)

自己所重視的和大眾有差異是挺累人的。所以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不再堅定一件事情,隨著社會主流價值帶著走就對了。正向看待是「成熟,不執著」,負面看待是「沒原則,不會自己動腦」。或許我們能告訴自己社會本來就很複雜,妥協才是成熟。但對很多人而言,心理其實有一種沒有真的被滿足的感覺,始終過得不自在,所以當有辦法決定自己想幹嘛的時候(放假),就拼命找地方玩、找美食吃,讓自己能感到滿足。

不過外來的滿足始終是短暫的,真正的平靜是「自在」。自在取得不易,因為我們是群體動物,活在一個大社會裡,必然面對自己明明喜歡但大家都不太贊成的事情,而逆水游是很累的。

我猜測社會的仇富風氣部分來自羨慕,羨慕富豪好像要什麼有什麼,他們憑什麼可以過著沒有煩惱的生活,我卻每天要為了存錢買房、買菜、買鞋買衣服、繳補習費... 不得不工作?

富豪的確少了一些我們一般民眾的煩惱,不過同時也多了不同的煩惱。但整體來說無論有錢沒錢我覺得我們真的在追求的不是「錢」本身,而是「自在感」。不需要為了五斗米折腰,不需要擔心這個月信用卡刷爆了,不用看老闆的臉色... 我之前有想過一個問題;佛學說痛苦的來源是「慾望」,就是只要有「想要的」「(不是「需要的」)自然就會苦。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。就某程度來說,看開的師父需要跟想要在心中已經畫上等號了,而且因為這個需求說實在的真的不高,所以基本上都能夠滿足。相較於帳戶裡已經有好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,卻每天要為了公司營運而煩惱的CEO相比,誰真的過得比較幸福?

于彭給我的感覺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、創作。他在一個必須妥協的社會當中找到了自己生存之道,而且心中沒有動搖,因此也沒有身心不合的矛盾感。有些人會因為別人不認同他,而感到痛苦。有些人(像山上的師父,或于彭)則有辦法(在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)用自己想要的方式過活,能達成這種境界的人其實已找到一個自在感,在我眼中這種人才真的懂何為幸福。

Comments